冯子函,男,2000年9月出生,ok138cn太阳集团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8级学生。曾获ok138cn太阳集团人民(新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ok138cn太阳集团孙富奖学金“单科状元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ok138cn太阳集团金奖及北京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优秀宿舍长荣誉称号、“ok138cn太阳集团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任共青团ok138cn太阳集团委员会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部长、ok138cn太阳集团管理协会宣传部部员、共青团ok138cn太阳集团委员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干事,现任2021级本科新生小班主任。曾带领所在宿舍获得ok138cn太阳集团宿舍文化节三等奖、ok138cn太阳集团孙富奖学金“学风标兵宿舍”、文明宿舍荣誉称号。第一作者论文《IRIS: Learning the Underlying In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ests Using Heterogeneous Network Representation》已被夏威夷系统科学国际会议HICSS接收。
三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曾经的过往历历在目却又虚无恍惚;畅想明日,未来的光景熠熠生辉却难一蹴而就。今天的昨日是昨天的今日,今天的明日也是明天的今日,不必憧憬明天、不要留念昨天,把握每一个今天,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路,积跬步,定至千里。
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坚实基础
我大三的加权成绩为94.53分,排名专业第一。10门必修课中5门成绩达到95分以上,9门课程达到90分以上。
在三年的大学课程学习中,我时刻告诉自己:不要简单满足于向脑海中倾注散装的知识,而要将知识一点一点吸收,转化成自己的基础。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步来完成每一步的学习。这种做法促使我每日要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整理吸收当日的学习内容并预习明日课堂的内容,正是每日紧锣密鼓的安排才能够让我做到将每分每秒利用在自己的手里。比起简单的“课上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做法还能够让我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与体会,让每一个知识点成体系的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
知识不仅需要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感悟,“预习与复习”的思维提醒着我要时不时的向前看看、向后看看。每当学完某个篇章,我都会翻翻以前章节、曾经学过的相关课程,关注知识是“怎么发展来的”;再翻翻后面的章节、查查相关的资料,关注知识“还能怎么用”。
秉持着“为知识而学、不为考而学”的准则,我时刻不忘为时间天平上学习的那一侧多添加一些砝码,将足够科学且适配的方法、足够长的时间、足够端正的态度视作学习任何知识的不二法门;同时,我将学习作为个人积淀的过程,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不得不做的事情,此时的厚积为的是某日薄发。
工作、竞赛——在实践中完善能力
曾经的我曾十分反感学生工作,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工作会议可能会使我的学习节奏被打乱、周末要举行的活动可能会使我本能安心休息的一天变的忙碌至极,学生工作对于学习时间的挤占曾让我倍感压力。但是,随着个人能力的变化,我发现学生工作本质上是实践技能的学习,当知识与技能兼备时,一个人的能力才能算是完整的。高效实用Excel表格、会议会场布置、与同学老师进行工作沟通的细节……,学生工作为我带来的是实用技能与社交能力的完善,我十分的珍惜这些在大学期间积累的看似虚无的宝贵财富。
竞赛也是如此,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的所得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在与许多同学的接触中,我发觉大多数人对于竞赛的态度是纠结的、甚至是排斥的,他们认为竞赛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学习时间、工作时间;从事实上讲,竞赛的过程确实艰难,需要我们许多的时间、精力与耐心,现在的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20年夏天刚刚加入互联网+竞赛团队时,面对“新基建”、“光伏扶贫”、“能源小镇”、“工业互联网”等项目相关的专业名词时的瑟瑟发抖,更能回忆起决定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时面对一个个复杂数学模型的束手无策。但是,我认为这种艰难并不是竞赛的规则与形式造成的,它的根本源自于脑海中的知识从“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这一过程,我们平日习惯于向脑海中灌输知识,却忽略了将它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竞赛正是给了我们这种锻炼的机会,利用竞赛的机会强迫自己进行知识的输出是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
工作、竞赛、学习的权衡与协调虽然艰难,但大家要尽量向着自己眼中难以克服的困难迈出自己的脚步,可能举步维艰、可能旅途孤单、可能结果不尽如人意,一场竞赛、一份工作,一场试炼,每次试炼未必都会成功,但一步步的坚持走下去,每步虽小,但每步都是经历经验的积累,积少成多,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
科研——能力与意志的试炼
科研是对知识、技能的极大挑战,大三学年,除了基本课程的学习,我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科研项目的推进上。初次接触科研对于本科生来讲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无论是文献调研、模型建立、算法编程还是最终的论文写作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一方面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能力方面,在科研最初的文献调研阶段,我面对大量的英文论文感到无从下手,但经过几篇论文的精读,我逐渐掌握了相关领域论文的大致结构并训练出了英语阅读的熟练度;另外,我在刚刚进行算法编程时我的效率十分低下,可能半天时间只能够完成几十行的代码逻辑,面对这一瓶颈并没有可走的捷径,唯有静下心来多做编程训练,走过编程新手的独木桥。另一方面的困难则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既然是进行科学探究,那就要为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好准备,在我的科研过程中,就曾有一段花了一个月时间获得的算法结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使用,这种看似绝望的瞬间却是科研的常态,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心态接纳它。
虽然科学研究的过程艰难,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还能够训练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更能够磨炼我们的意志。如果能够一点一点坚持下来,终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刻。
写在最后
我很喜欢将每个人的经历比作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从0开始,单调递增,到1结束。我们定有从零开始的阶段,我们也都渴望着顶峰那象征成功的硕果。秉持着不怕路远的信念,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把握每一个今天,让你手中的每一个今天都成为一个“递增的”今天,在学习中收获、在工作中成长、在经历中受益,积跬步,定至千里,我们终会站上那个属于自己的顶峰。
责编:戈誉阳
审核:倪宇